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技术已有多年历史,茶多酚提取有很多种方法,其中离心法分离提取成为有效的提取方式之一。
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,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-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,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。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,包括黄烷醇类、花色苷类、黄酮类、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。主要为黄烷醇(儿茶素)类,儿茶素占60~80%。
茶多酚提取有很多种方法,其中离心法分离提取成为有效的提取方式之一。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技术已有多年历史。由于茶多酚具有良好的生物抗氧化性能,同时能为中低档茶叶找到出路,经济效益可观,故先后有中科院茶叶研究所、无锡轻工大学中央研究所、浙江农业大学、安徽农业大学、华中农业大学、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,浙江大学等科研及教育单位在研究生产茶多酚产品。随着茶多酚食用、药用研究的深入,茶多酚市场竞争的焦点集中在茶多酚产品中的EGCg(中文名: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)单体的纯度及成本上。
产业化前期工作
我国是世界上绿茶主要产销国,年产绿茶约100万吨,每年出口约35万吨,内销40万吨,尚有25万吨左右的中低档茶滞销或积压。近年来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我国高档茶名优茶一直旺销,但中、低档茶大量积压,某些茶类出现“卖茶难”现象,茶农生产积极性遭到挫伤,已至于出现 “抛荒毁园”的现象。此外,在茶叶生产中自然产生的茶叶副产品(片、末、梗等)约占总产量的10%以上,这些副茶都将作为茶多酚产业化的原料。从我厂生产的茶多酚生产设备相对来说比较成熟,经过生产规模化多年检验,证明行之有效。故从目前来看工业化规模生产茶多酚技术条件已经成熟。
产业化带动性分析
首先,茶多酚生产给中低档茶叶的消耗带来出路。我国每年约有25万吨中低档茶和副茶没有出路,该原料市场是巨大的,年产1000吨茶多酚年耗茶叶为7200多吨,廉价的原料供应不成问题,关键在于开发茶多酚的应用市场。
目前国内工业化茶多酚提取工艺有以下四种
1、水提溶剂萃取法,简称水法,工艺流程为:水提-减压浓缩-溶剂萃取精制-浓缩转相-喷雾干燥,国内年产值规模1000万~3000万元的中小工厂普遍 采用此法。特点是设备投资小,上马快,但是排污量巨大,单位产值能耗大。1吨茶叶工艺用水20吨左右,这些水的加热浓缩能源消耗巨大,吨茶叶煤耗3.5 吨,吨茶叶工艺污水排放量在10吨左右,产业环保政策压力大,生存空间日益狭小。
2、水提膜浓缩萃取法,简称膜法,是在水法基础上的升级工艺,大大降低了环保成本。工艺流程为:水提-膜过滤-膜浓缩-溶剂萃取精 制-喷雾干燥。特点是设备投资和膜运行成本大,能耗和排污较水法大幅降低,茶水通过反渗透纳滤膜浓缩,浓缩倍数为5倍左右,节约了大量的能源,吨茶叶煤耗 大约1.5吨左右,纳滤出的清水又可以进一步回用。但是吨茶叶的工艺污水排污量还有4 吨左右。
3、水提树脂精制乙醇洗脱法,简称树脂法。工艺流程为:水提-树脂吸附-不同浓度乙醇洗脱-浓缩转相-喷雾干燥。特点是设备投资较大,需要乙醇精馏装置, 溶剂消耗成本较高,适用于高含量高附加值的EGCG制品,比如EGCG50%~80%以上含量产品,这些高含量产品虽然附加值较高,但是市场容量较狭小, 竞争能力不足,所以采用树脂法工艺的基本上都不是专业生产茶多酚的工厂,通常同时生产多种规格的植物或中药提取物,以弥补市场空间的不足。同时,该工艺排 污量大,吨茶叶工艺污水排放量25吨左右。
4、相转移提取法,简称酯法,针对茶多酚生产的高能耗、高排污的缺点。工艺流程为:酯水相转移提取-浓缩-精制转相-BVD真空带式干燥机干燥。特点 是:a) 低能耗,由于采取了低沸点的酯类提取工艺,吨茶叶煤耗1.5吨,仅为水法的50%左右,与膜法基本相同;b) 低排污,整个生产过程物料都在在反应器和管道运行,设备内清洗程序包含在生产流程中,生产过程不产生工艺污水,仅产生少量地面和设备外表面清洗污水,环境 友好度高,是唯一可以作到工业污水零排放的生产工艺;c) 收率高,由于酯类对多酚的高选择性,收率较水法提高40%~50%左右;整条工艺线路完全符合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政策。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使用!如有侵权,请告知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,谢谢!
东宝生物人造肉重磅来袭 《动植物双蛋白制品》团体标准启动制定